傲品派
www.orbrand.com

公司那么大,品牌到底该谁来做?

阅读(3950)

先前拜访一家工业级储存设备的供应商时,我曾和行销部门主管谈到经营品牌时遭遇到的一些障碍与困难,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每个单位都会把「品牌」顺理成章看做是行销部门的责任,因为在这些单位的眼中,或许是受到消费性品牌大肆广告的影响,通常都会将「品牌」窄化为「对客户宣传」,而当然这就是行销部门的工作之一。

确实,品牌会分为「外部品牌」与「内部品牌」两个部份,对外的部份非常地显而易见,因此大多数人认知「品牌」=「宣传」,那也无可厚非。

不过以我们的观点来看,「品牌」就像是一棵森林裡的大树,「外部品牌」是枝干以及树叶,「内部品牌」就是树根,树根向下扎得够稳固确实,那麽枝干就会长得粗壮,树叶当然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这个道理类比到企业内部,请您仔细想想,假如内部的成员不理解、不认同、不支持,那麽对外的「品牌」还有机会能够发展得顺利吗?

品牌不是特定某些人的责任,而是企业内部每个员工的事

我想到前两年曾经接到一个特别的需求,某间股票上市的科技公司,人资单位打电话来询问关于「内部品牌」应该如何操作?通常客户上门想要解决的都是「外部品牌」的问题,这勾起了我强大的好奇心,尤其心中敬意油然而生,做了这麽久的品牌顾问,非常难得有客户这麽有 sense,竟然明白要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

事出必有因,果不其然在几个问题来回之后,人资讲出了寻求外部顾问协助的真正原因,「离职的员工只要一对外放话,股价就会造成震盪,而且发生过好几次!」

股价下跌,长期来看不但影响公司声誉也影响了投资人信心,甚至会影响公司营运导致恶性循环。我们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能的作法,但碍于客户的企业文化,最后还是无疾而终。

虽然没有帮客户解决问题很可惜,但我想藉由这个真实例子传达一件事,员工对于自己公司的认同相当重要,内部品牌的根基扎得稳当,外部品牌当然就枝繁叶茂。品牌不是单一部门的事,而是所有人的事。品牌想要对外有良好的发展,绝对少不了内部的支持。

心引力品牌实现内外品牌的整合,为品牌事业创造更全面的发展

这就是法博思整合多年顾问辅导经验,发展出「心引力品牌」思维的初衷。我们发现,品牌想要建立深植人心的影响力,不单单只是对外部市场与消费者产生意义与连结就足够,对内也必须要受到组织成员的热忱拥护,才能串起内外双方,进而形成强大的品牌部落。

我们简单从人类学的观点来了解一下部落的形成。回溯到人类的老祖宗-智人,他们的大脑在某次偶然的基因突变下获得了两种能力,分别是可以用精确语言沟通的能力以及相像虚构想像的能力。

为了抵抗恶劣的环境,智人们开始聚集在一起,俗话说得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想要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语言渐渐发展成一种八卦的工具。

因为在人多的地方生存,就是必须要知道所属的团体裡谁讨厌谁、谁跟谁在交往、谁很诚实、谁又是骗子,这样对自己的生命安全才能更有保障。

透过语言的沟通,他们能够明确得知团体裡谁比较可信可靠,所以这时就必须要出现一个说话最可靠的人,而那个人想当然尔就成为了酋长。

酋长既然是团体裡最诚实可靠的人,大家都会相信他的话,传来传去就变成了故事,这就会把更多相信这些故事的人聚集在一起,让他们产生了某种连结,而这大大的提升了团体的上限人数,部落由此而生,成员间相互连结强的部落也就越变越大。

相同的故事听久了,这群人就会产生共同的信仰跟价值观,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文化,也会让彼此产生信任感。有了信任感,在原始时代你才会愿意把家人和家当托给别人照顾,然后离开巢穴,出外狩猎,也才有了文明的进步。而信任其实就是一种归属感,让大家的情感连结更强,当我认知到这裡是我自己的归宿时,才会产生安全感。

所以当一群人因为一个原因聚在一起,我们就会想尽办法来表现我们这一群跟别人不一样。就像原住民部落,每一个部落及部落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以部落的图腾、舞蹈、语言、和各种不同的视觉或者符号来和其他部落作区别。这就是大家会常将做品牌和视觉设计紧密连结的原因,却忽略了是什麽因素才能把人聚在一起,而那才是部落能够成立的核心关键。

从人类演进的脉络来看,品牌就像部落一般,由内而外循序发展,接著内外整合才是正确的品牌之道。企业的员工都是品牌部落裡的一份子,能够相信且认同自己部落(品牌)裡的故事(价值观和信念),才会让外面的人(目标族群、潜在员工、供应商及投资人)清楚感受到我们相比其他部落的特别,进而选择加入我们的部落。

品牌部落的建立,最重要的是让领导者们建立属于自己品牌的故事

奠基在品牌部落的概念之上,我们设计了系统化的品牌策略建构工作坊,目的是要为参与工作坊的高阶主管们创造更多情感的连结,好对彼此增加信任,进而对自己的品牌产生归属感及安全感,共同为自己的品牌创造出故事(品牌策略),之后再由上而下,由内而外地落实品牌策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大联盟的传奇球星贝比鲁斯说过一句话:「你可能拥有世界上最多最厉害的球星,但是如果他们彼此之间没办法合作,那你的球队根本一文不值。」

参与品牌策略建构的成员都必须遵守以下几项工作坊共同创造的原则,才好完全发挥工作坊的效果:

当进入工作坊时,请必须相信共同创造以及做这件事能够对大家带来的好处。

请以开放的心态鼓励伙伴参与,撇除本位主义,听取每个人的意见。真诚地和伙伴分享自己的观点。

相信自己、相信伙伴,每个人的参与和贡献对大家都很重要。

在建构品牌策略的同时,也要创造团队沟通的说话方式,并且从相互的对话中建立起关係。

请抛开各据山头的竞争心态,承诺彼此将会共同合作、连结及相互认同,并且把成果看成是团队的成果。

系统化品牌策略建构工作坊为成员培养心理拥有感,让品牌策略更有机会被彻底实践

系统化的品牌策略建构工作坊可以帮助参与的成员培养「心理拥有感」,这是指人会对身边周遭的物品或概念产生的一种紧密的关係。

领导阶层在运用工作坊制定品牌策略时,因为有权能够做决定,这将能满足自己对环境的影响力;工作坊引导决策者们做出选择,自己做决定同时也会满足自我认同的需求;而几场工作坊执行下来,每个成员一定对自己产出的策略相当熟悉,人对自己熟悉的物品或概念,会发展出一种家的感觉,就会感到这个是「我的」或是「我们的」,并且因此产生安全感。将这些无形的感觉综合起来就会形成「心理拥有感」。

「心理拥有感」将会让执行工作坊的成员们,深刻地认知到品牌需要凭藉每个人的努力才有机会成就,并且自动自发地为自己的成果背书,所以怎麽可能不会卖力地要让品牌策略被完整地实践呢?

待领导阶层将品牌策略制定完成后,我们会邀请中阶主管参加品牌策略导入工作坊,共同运用品牌策略落成部门行动方案,赋予主管们工具与能力,将这样的模式带到各自的部门中,透过实作,慢慢地感受、认知及执行品牌策略对内管理而至对外传播扩散,终至建立一个品牌部落。

所以「做品牌」绝非仅是一个行销部门的工作,这是企业内部所有人的事,而且要以众人的认同与支持为基础,逐步向外扩散,才能让外部感受到品牌的价值,愿意加入我们的品牌部落。

从新锐品牌、强势品牌到领导品牌

阅读(4375)

商业模式是品牌共识的基础,把商业模式的最优价值表达出美好图景是品牌的基本要求。在「品牌师」整个课程体系中,我非常喜欢用 3 点阐述很多方法论,原因都是基于《道德经》而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千美好」的稳定性强迫症和基于心理学格式塔而来的记忆规则性美感。

⼀个品牌的成长需要过程,我们看到的成功品牌已经由来已久,市场上存在数年的⼀些新锐品牌也是特定发展阶段的幸存者。这里我们就需要提醒自己提防「幸存者幻像」,活下来的,我们看到了,就会觉得品牌挺好做的,但是大量没有活到天亮的,毕竟占到 95%以上,我们不了解他们各有各的死法。品牌活下来,靠的是复购;品牌夭折了,有的开始还挺红火,后来没有了新鲜劲儿,⼜缺乏核⼼刚需价值,就被大家忘记了。从来只听新⼈笑不见旧人哭,新时代的消费者更多像渣男和渣女,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但是真正遇到好的目标,他们才会动心和承诺。⼀个品牌能否存活,靠重复价值,⼀个品牌能否增长,靠价值升华到优势,⼀个品牌要成就,需要魅力。这⾥我们就看到⼀个品牌成长必须迈过的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里的要求各不相同。

潜力新锐

不举例子了,疫情前那些新消费品牌活到今天的就是。

品牌存活是第一目的,不仅要求很多⼈尝试,更加要求能够产生复购,所以回答⼀个「必须购买」的理由⾄关重要。很多新消费品牌昙花⼀现,起势很猛,但是只有颜值和时尚,产品内核上没有动到根本,在求新求变追求社交威望快感的驱动之下,愿意尝鲜的消费者购买了⼀次,就没有再购买第⼆次的理由了。这个时候,我们容易说消费者像渣男和渣女,但是问题不在他们,因为你吸引他们的仅仅是新鲜,仅仅是好奇,⼀旦好奇满足,缺乏内在的欲望满足和心理强化,TA 们不会很尊重你罢了。

要成为潜力新锐就要突破这个怪圈,⼀定思考的是「jobs to be done」,你能真正帮消费者解决⼀个什么任务?这个有了,不管是功能、心理还是社交上的,必须是刚需的,就有可能产生复购和口碑,最终让成长的地盘强⼤起来。理性、感性?我觉得不管是功能、心理还是社交的刚需考量都是理性的投资回报,因此品牌的底层必须构建在理性,也就是效用之上,用心理做个过滤和抽象,提炼到每个⼈理解不同的效用,也就是价值上,价值更多是个主观的对效⽤满足产⽣满意度的判断。因此有⼈说,定位更加是理性的。

潜力新锐在价值之上再考虑颜值、新意、态度的与时俱进,满足一类⼈群的人设需求,就能够破圈成长,复购复利。潜力新锐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成为消费者某种任务的选择,不⼀定在头脑中的 TOP 位置,但是靠前,可以继而通过直播、内容、社群等方式不断前置,激活记忆,增强劝导和强化购买冲动,改变态度 ABC(参考「几何博士视频号」态度 ABC 内容),实现购买⾏为。

这个时候,品牌起码死不了了,但活得有多好就是下⼀个目标,规模上量成为下⼀阶段重点挑战。如果自己口袋不深,就需要 Big Money 了。毕竟这是⼀个超级竞争的时代,不确定、高速度和 Big Money 影响成败。要做好集团军作战的准备了。

品类强势

⼴告语⾥有「提到…就是…」和「…专家」的就差不多是这类。

大家都熟悉⼀句话,叫「⼈们根据品类决策,根据品牌选择」,品类决定底盘价值,品牌决定差异化。品牌进⼊了人们某种任务的头脑选择范围可以通过更多激活⽅式前置和强化,但是这个还是需要耗费大量执行和运营成本,要想规模放大就必须不断投资并升级投资让确定性增强而不能只是依靠员⼯底层努力。

如果你成为消费者认知中品类的第⼀了,这个目标就达到了,后面的激活更多是临门⼀脚的推进,不需要太麻烦的劝导,降低沟通成本,减少劝导成本,缩小摩擦系数。因为态度已经完成了,需要的只是促成行为。为了实现品类第一的目标,更多需要的是价值链的强化,也就是信任状的强化,从做法上就是凯⽂凯勒的 CBBE 模型所指的中下部,也就是宝洁所说的:看得见、想得起、买得到、做得好这四个目标的强化,成为绝对第⼀。这个时候,不是拼单点了,是拼整个系统化运营,需要规模的上量。

这个时候,品牌有钱了,资源和能力不断叠加,越滚越⼤,然而品牌天花板可能就停止在了某个点。⼈们买你是因为你牛,并不是因为喜欢、心动或者热爱,⼀种纯利用的关系无法让用户更多在你身上花更多钱,辛辛苦苦开发的客户不能成为可以具备终身价值的用户资产。TA 和你在⼀起,但是不爱你。这个时候,如何让人更喜爱,开始被魅力吸引,能够有很强的价值观认同就成为挑战。但认同和共鸣不是说说而已,也不是⼀句品牌主张或者口号和噱头再来几部鸡汤视频和走心公益可以解决的,更多是要通过做的事情的高度和质感,通过商业模式的价值重构和哲学层级的理念升华来实现。

领导品牌

谈品牌宗旨和品牌使命的品牌基本上可能快到了。

如何成为富有魅力,令⼈尊敬和可以引导人们生活的领导者?这样的人屈指可数。品牌是商品和服务的⼈格化,如何成为这样的品牌?这样的品牌凤毛麟角。究其根本,内外兼修的强⼤。

价值的强⼤体现在商业模式的重构,代表的是⼀个更加强⼤的任务组合而成的解决方案,不只是个产品,这个解决方案和幸福有关,关于生活、人生和事业,而且这样组合起来的解决方案是消费者心目中的唯一。

价值的强大也体现在观念上的认同和共鸣。品牌⽀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怎么样决策,怎么样生活,怎么样对待社会和地球?让人们应对到自己的决策体系,感觉到和别人⼀样的心潮震荡,感受自己和相同的⼈在⼀起的虚无强大,避免孤独。

注意心目中的唯⼀就意味着有可能盲目而无脑的信任和拥护,所谓「一生中最爱」。到了⼀定的程度,Love is blind!(爱可能盲目)领导品牌必然走向用户资产,走向网络效应,走向社群。

我们再用⼀张图复习⼀下。

营销没有标准答案,品牌打造也是,需要综合考虑上下文和环境,牢记「取势、明道、优术」,在取势的部分更要深入进入考虑天时地利⼈和,明道就是方法论,优术才是策略部署。品牌构建之道我们认为就是价值+价值观+价值链的长期高效管理。花哨和时尚过尽,方显英雄本色,品牌建设是「庙宇型生意」必须构建的「相信相信的力量」的长期主义,相信、喜爱到尊敬,从而甘心追随,成为心目中的唯⼀。

什么是“生意”的核心

阅读(1W+)

人是在生活里,不是在商业里,人不是消费者,人是个生活者。

文 ✎ 陈春花

来源 ✎ 春暖花开(ID:CCH_chunnuanhuakai)

今天在技术,在所有东西都非常成熟的年代,我们看到一个最好的,也最让商业有价值的部分,就是我们会从用物质来丰富生活转向回归到生活本身,我觉得这是最大的变化。而且我非常高兴,你跟我刚好处在这个时代当中。如果我们在之前那个时代,我们可能还有很多的局限性。因为当需要创造更大量物质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做这件事情。

1、认知「生意」的核心

在 1980 年代创业的中国企业,在更大程度上需要大规模的集成制造,因为我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那个时间你无论生产任何一个东西都是供不于求的,甚至买个电视机都要去排队,都要拿个票。你没有能力大规模集成制造,你就没有办法进入到这个商业领域,但今天不用。比如说,你说我只需要认识一个客人,我只需要给她一个人定制衣服,也许你就可以了。因为你们两个互动,就可能是你目标力所能及的那件事情,就是你最适合的生活方式,你们两个做组合就可以了。因为客人需要的就是属于她自己的衣服,她不想跟与别人穿同样的衣服,你们两个就完成这件事情。

这就是我们开始回归到生活本身,我们不是去要穿一件别人认可的衣服,我们去穿一件我们喜欢的衣服。这是一个商业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是为什么我们有机会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从物质满足生活转向回归生活本身。如果是回归生活本身的,我们就可以真的了解生意这个词了。

我在 20 多年前就把这个词的定义给下了。我记得我第一次上课讲什么是生意的时候?我说生意就是生活的意义,下边的人哄堂大笑。他们跟我说,陈老师,你这个中文水平还是太高了。但是,大家不理解我在那里真的埋下了我的思考,真的埋下了我对生意的理解。然后,我就等了 20 多年,这个还是写不下来。原因就是在我们不理解生活本身的时候,没有办法满足生活个性的需求的时候,生意是生活的意义这句话的确是不成立的。而在那个时间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或者对生意的理解也不是按照这个逻辑去做的。

▲ 两种不同的商业逻辑

对于如何理解「生意」,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完整的对比。我们如果把生活,或者把生意理解为纯商业行为,我们会偏向于这一边的观点:我们尽可能让顾客拥有更多的东西,那是我们生意最重要的逻辑。我们会有非常大规模的需求。然后,我们实际上是在生意的逻辑下,你一定要做更多、更好。如果各位愿意回想,我们在改革开放早期前一个十年,我们就尽量让企业变得更大。

然后到第二个十年,我们希望做更多、更好。还记不记得,那一年我们迎接奥运会,我们奥运会是要更快、更高、更好。我们所有人的生意的模型也是这句话,叫做更快、更高、更好。实际上反过来的逻辑就是我们要更多。我们在一个生意的逻辑下,如果按照这个概念去做的时候,一定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

今天「生意」转向另外一边。今天谈生意的时候,实际上一定要注意另外三句话的表述方式。我们今天谈生意的时候,第一个要你理解的就是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生活。就像我们今天来看 90 后,或者 00 后,你就会发现他们跟我们的想法不一样。

今天跟很多大品牌最大的挑战就是 90 后、00 后不在意你的品牌了,他觉得如果身上有你那个大大的品牌 logo,他会认为他的年纪太老,他会认为他跟你们这个时代贴的太近了,他一定会把这个品牌拿掉。他一定会找设计师,他一定会找小众,他一定会找表现他个性的品牌,甚至希望是我自己的牌子就好。

有一次我看到可口可乐新包装,竟然取消可口可乐的 logo 的时候,我是挺惊讶的,我认为这个企业非常厉害,他竟然可以在他的包装里边把他的商标拿掉。他为什么把他的商标拿掉?就是因为他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只贴自己的标签,不会贴他的标签,他认为这是年轻人要实现他自己生活的方式,他必须遵从。

所以,他只是保留了他的红色和白色线条,但他的 logo 没有了。你虽然远远的看过去这是可口可乐,但是你也不确信,你唯一能确信的就是拿这只可乐的人很相信他是可以喝可乐的人,他不在于喝谁的可乐,这实际上就是他的生活。所以,我们在谈生意这个概念的时候,恐怕就必须得回到实现什么样的生活,这才是很重要的一个理解。

第二个理解是什么?就是「这样就好」的一种理性消费观点。我们今天看到非常多的人,其实他不是特别的在意「感性的价值」,所以很多人愿意在淘宝、天猫去买东西,他觉得这样非常好。为什么可以出现这样的变化?就是大家会很理性的去认为价值必须适度,它不需要过度的去溢价。我们之前很多的商品在情感连接上的过渡溢价是非常高的。

比如今天如果我们买月饼,如果你包装过度,实际上是不会有太多人买的。但我们有一段时间月饼就是包装非常过度。我请大家一定要理解「这样就好」这种理性价值观是今天很重要的一个商业价值观。如果你不能这样去理解它的时候,你可能就会走到一个偏的方向上。

第三点更重要,就是它是不是可持续。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可以讨论生意?是因为我们在整个消费观念上已经转向另外一边,这是我需要大家特别在意的。

你需要掌握一件事情,那件事情就是什么叫做适合就好。当你理解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就可以很清楚的去找到可持续性,我们就可以相信自己,这就没有问题。这就是生意的概念,我为什么今天可以跟大家解释这个部分,大家都知道这是 2017 年我才正式对外讲,我讲生意就是生活的意义,我才第一次讲。但这句话我 20 年前就写在本子上了,可是我一直不敢去诠释它,原因就在这个地方。

2、警惕三件事情

生活到底是什么?如果生意就是生活的意义,我们肯定就要知道生活的本意。我们生活到底应该怎么理解,我还是怕大家被三件事情所裹挟。

第一件事情,碎片化。

我希望你们不要被碎片化所裹挟,或者所胁迫。我觉得时间完全是你自己是主人,我一直坚持我们不是时间的朋友,我们是时间的主人。你如果愿意这个时间安静下来,那这个时间就是你的。在我自己的管理当中,我唯一需要训练我自己的就是有哪一段时间一定是属于我自己,不受任何人干扰,这是你一定要做的。只有你成为时间的主人的时候,你才可以真正创造价值。如果你的时间是要被别人分割,那你的价值就不可能被创造。

有人问我说,传统管理者和有效的管理者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传统管理者的时间属于别人,有效的管理者时间属于自己。

第二件事情,变化。

我们太多人说变,我也是那个不断说的人。但是,变的时候我一定会说另外一句话,不变。变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但是还有一个主观的部分就是你自己。我在最近几年讲的比较多的一句话就是不确定的是环境,确定的是你自己。我们实际上跟变化之间是有主客体的,你依然是你的主体,你完全可以决定什么东西是可以不变的。当你决定什么东西可以不变,你就不会被这个变化所裹挟。

我有时看大家很辛苦的去做很多事情,我常常会跟你说:不用那么着急。我记得有一次我面对非常多的 80 后,他们跟我说:陈老师,你能不能给 80 后一点建议。我跟他说,我的名言叫做「逆生长」。所以,我对 80 后、90 后、00 后只能学习,无法给建议。他说不行,今天请你来就必须得给建议。我想自己学习得有态度,你就得端正的去学,你为什么还要给人家建议呢?他们说不行,你得给建议。我就只好很认真的说了,如果一定要我给建议,那就一句话:不要太着急。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选择,你的选择最终的结果就在你手上。

我上课讲过这样一个例子,最搞笑的就是算命的人都是不太读书。读书的人的命都是被不读书的人算,他算你的时候,就看你的面相,看你的手相,最后告诉你,你还发现他说的很对。但实际上你的命在你手上,在你脸上,不就是你的命由你主导吗?为什么一定要借由别人的口来确定这件事呢?你完全可以自己确定,所以这是第二个词变化,你不要被它所影响,你完全有东西是可以确定的。

第三个词,挑战。

大家都认为,我们一定是要接受所有的东西对我们的挑战,但我也很希望你有另外一个词,叫做自我超越。也就是我主动做的事情,我不是被动做的事情。挑战这个词往往是被动的,但是超越这个词就是主动的。

有几个词我是不说的,比如弯道超车,因为我的逻辑是人生是个长跑,随时可以是起点。没有弯道这件事情,你只要重新设定起点就好了。我们只要重新设定起点,所有的行程都是新的。我也不用跨越这个词,我要你用超越这个词。超越和跨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超越是一个对自我的否定,跨越是寻求机会。自我否定带来的力量是更强的。

这三个词给大家,想说什么?我们如果能理解内在的东西,我们是可以做一些选择的,就像我不会对碎片化感兴趣,我该什么时间写书,我继续去写。有时写的时候都会让别人觉得我好像不近人情,因为我太安静的写了,我电话也不接,什么都不看。我一直给大家一句话,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你该干什么的时候就干什么,没有任何问题。我们最大的错误就在于吃饭的时候想着今天睡眠不够,睡觉的时候想肚子还在饿。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变成两件事情都做不好。

3、商业应该「提供生活方案」,而非「销售商品」

为什么我们今天谈生意是生活的意义?原因就在于,如果我们很好的理解生活的本意,我们就可以知道,商业其实是提供生活解决方案的,不是销售产品的。你如果很好的理解了这句话,你就可以理解商业的逻辑。

就像为什么喜欢大童保险,我们一位同学不幸出事的时候,我们集合我们的力量是很微小的。但大童能提供一个解决方案,这个方案能够让我们的微小的善款陪伴他的家人一生。我在那一瞬间认识到,大童所提供的这个解决方案对一个人的人生如此的重要。所以,我第二天的动作就是我要去他那里买个保险。

这个家庭失去了一个顶梁柱,失去了这个家庭最重要的「支付者」。但因为这个解决方案是一个终身的支付方案,来保护这个家庭,他的幼子们,他们终身的成长。我想这就是保险的最核心的意义。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解决方案,我们只是消费一份保险给你,我们是会抗拒的。这就是生活,也是生意最重要的部分,你可不可以提供一个生活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去销售你的商品。

如果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为什么商业是可以永续的?商业永续的原因是因为生活永续。这就是它最根本的部分。我之所以喜欢商业就在这个地方。

4、商业呼应人类感性的行为

有人有一个观点,一个企业能够赚钱就是最大的善,这句话到现在我都不认同。我觉得商业最大的善,是它可以把未知和你的生活连在一起,它可以把过去和你的生活连在一起。赚钱不是商业最大的善,赚钱只是商业必须完成的一个功能。这个功能如果不能还原生活本身,也失去了赚钱的意义。

当商业真的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时候,它可以让我们对未来有一个感知的能力,也让我们对过去有一个可以承载的载体。它可以让我们人类所有的感应因为商业把它串起来,这个串起来的这个过程就使我们的生活非常丰富。如果没有这些东西,我们是没有办法去体验我们感性的感受的。

比如一位同学跟我说:老师,我们会把你拍的美美的。我相信拍摄这件事情就是商业的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就会让我 80 岁的时候可以记住 18 岁的样子,我今天并不是 18 岁。可是可以修图,可以把我岁月的痕迹修掉,然后我知道 18 岁原来就长这个样子,这就是商业。商业就是人类的一种感应,这种感应如果你能做到,我们会愿意为这个感应支付我们能支付的部分,这就是适合跟力所能及我们所感受的幸福。

5、技术的目的在于拓展生活空间

你会发现商业中的一些特殊的元素,这个元素所反映的并不是元素本身。就像技术,技术是什么?技术的核心只是拓展我们的生活空间。我们今天看到更多的技术是使我们的生活空间变得更好,这就是技术做的事情。

就像我们今天有几位同学不能来现场,可是你会觉得他离我们并不远,因为技术使得他今天跟我们在一起,他们用视频表达了祝福。我在看他们的时候,我就会想象他们上课的样子,我就觉得,今天又看到他们了,非常的开心。假设没有这个技术,我们这个空间就不存在了。

6、人是生活者,不是消费者

你会发现人不是在商业中,人在生活中。人在生活中他一定不是一个消费者,其实他是一个生活者。我最希望你收获的一句话就是这句话,记住「人是在生活里,不是在商业里,人不是消费者,人是个生活者」。如果你所有的商业意义都能帮助他去生活,你的整个商业一定是最有价值的。你能很好的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围绕这个去安排的时候,那我们的商业的整体逻辑也会变得非常的好。这就是我为什么讲生意是生活的意义。

品牌命名的力量:品牌建设的三个关键点

阅读(8241)

被刷屏的「金拱门」

当世界各地的品牌建设者和梦想家努力建立自己的品牌资产时,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这种公平是如何传达的。品牌名称在这个讨论中至关重要,因为名字往往是消费者了解你的品牌的第一个接触点。但还有另外一个维度需要讨论:言语身份项目的不同取决于促使客户为其品牌发起创新的动机。

(更多…)

品牌名称,如何令人过目不忘

阅读(8227)

对于一个品牌来说,名称是传播的第一要素。有些品牌名称得来全不费工夫,直接把创始人、门牌号码之类的显著标记照搬使用,结果也使人津津乐道,广为流传;有些品牌精心雕琢,千挑万选出自己的名称,可是反而效果不佳,为人诟病。什么样的品牌名称易于传播,让人过目不忘?这其中是否有内在原因和创意技巧?本文将带领你一探究竟。

(更多…)

陌陌的蜕变之路

阅读(4789)

时下最热门的直播领域中,尽管叫得最响的不是陌陌,但它却是从直播上赚到最多的公司之一,而且这个模式预期还会源源不断带给陌陌持续的现金流增长,颇有一种长者所教导的「闷声发大财」的意味。

(更多…)

开业30年,默默做成手摇杯第一品牌!清心福全的成功秘笈

阅读(4851)


1987 年 3 月 8 日,赵福全夫妻於台南市南区金华路二段巷弄内,创立「清心冷饮站」,设置一座简易的吧台,陈列茶桶、冰橱、糖罐、杯子等器具,对外贩售冷饮、冰品。其中「茶饮」最受消费者的青睐,当日焖煮新鲜且浓厚的热茶汁,结合清透的卫生冰块,加入适量的糖水,以调酒杯现场手工冲泡、调制,幻化成风味独特的茶饮,提供消费者即时、沁凉的外带饮品。而刚由调酒杯倒入饮用杯中的茶饮,茶汤上层漂浮冰块,冰块上层漂浮泡沫,形成渐层的图象,更有细小泡沫从杯底窜起,恰似香槟一般,令人惊艳不已,在当时称这种新兴时尚饮品为「泡沫绿茶」、「泡沫红茶」,带动日後台湾手摇茶饮的盛行风潮。
(更多…)